教育扶貧項目招標成“私人訂制”,一個商人搞定11名官員;采購一本練習簿“雁過拔毛”收5厘錢“好處費”,幾十家出版機構在中小學教輔材推銷中行賄,招標采購部門官員“前赴后繼”受賄落馬……(7月11日人民網)
利用教材、教輔、圖書采購受賄,甚至采購不起眼的練習簿也收取“好處費”,真可謂“雁過拔毛”,在嚴厲懲治腐敗的態勢下,這些官員既然如此膽大。
教育系統采取教材等,面對的是所管轄的學校,人員多,數量大,即便是練習簿按每本5厘錢“好處費”,幾年時間也過萬,而一些大件的回扣就更不得了,隨便提供一個幫助,給下面打個招呼,也是幾十萬到手。這些問題的暴露究竟癥結在哪?根本原因在于:招投標機制還不鐵,“如果想照顧某些公司,可以在標書制作時放寬條件,或者適當修改標準來‘適應’他們,外人一般是看不出來的?!痹谡袠松献鍪帜_,人為的操作,又讓外人看不出,使一些腐敗者膽大妄為。
招標制原本是公平交易的一種模式,誰的價格公道,誰的質量好,中標的概率應更高,然而,如果是評判者不公,或者帶有偏見,以個人謀取的利益多少進行打分,高分者也成了低分,而低分者卻能成高分,要找出打高分的理由多得是,如,接近標底,或者誠信度好,質量可信等等。如此,只要買通了評判者,幾乎就穩坐釣魚臺,成為中標冠軍。
“蘿卜招標”看似是真,其實是假,早就已經預定了中標人,而此種預定,是以錢論價,誰給的錢多,誰中標的可能性就大。為了避免風險,更多的是青睞老熟人和信得過的人,由此一些老面孔成了中標的板上釘釘。招標一旦成了幌子,不正規成了正規,欺騙性更強,蒙蔽性更大。
要讓招標鐵,首要之點就得避免被人左右。不可否認在招標中有硬的做法,如:以價格低為中標要素,誰的價格低就招誰,然而,每個行業各有不同,中標的具體要求也不同,光是以價格進行選擇顯然有失偏頗,而較完善的措施應該是:一是實行回避制,凡與此有關系的直接當事人予以回避;二是將評判者的打分予以公開;三是將所有的投標者的資料予以公布;同時開拓舉報渠道,讓招投標處于陽光下,進行“陽光治療”,如此才有防止招標過程中的隨意性和虛假性,避免“蘿卜招標”的發生。
來源:東方網作者:羅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