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建筑企業倒閉的十個大坑
總結失敗、分析失敗,才能真正避免失敗。本文總結了建筑企業關于新政策應對、盲目投資、多元化發展的10大失敗原因。同時,還附上了《企業倒閉的真正原因,總部愈來愈大、基層愈來愈忙、成本愈來愈高、客戶愈來愈不滿》經典漫畫,希望對你有所啟發,也祝愿你企業基業長青。
1、金三+社保,無力應對
營改增之后,稅率由原有的3%營業稅增加到10%增值稅,進項票取得多少,直接決定了所交納增值稅的多少,而進項取得則要依賴于企業管理水平,作為以粗放式管理著稱的建筑業,這不是一件易事,建筑企業若不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將越來越不能適應新的稅收環境。
2019年1月1日開始社保統一由稅務部門征收,這將對很多建筑企業產生很大的風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剛剛發布的“掛證專項整治”,因為由于社保統一由稅務部門征收,獲得社保基本信息已不是難事,對于長期“人證分離”的掛證將是致命技擊,也將加速部分掛靠型建筑企業的倒閉。
2、盲目投資、擴張太快
那些倒下的建筑企業,往往都是盲目擴張、拼命鋪攤子、過渡融資、濫用杠桿,攤子一旦鋪得太大,資金就容易跟不上,此時銀行的抽貸斷貸的后果難以想象。隨著建筑工程企業規模的不斷壯大,那些已經擁有一定市場份額的大型企業集團都面臨著如何拓展經營空間的問題。無論是走擴大企業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的橫向經營擴張之路,還是涉足相關行業進行縱向經營擴張,正確處理擴張與防范風險的矛盾關系都是企業深化經營成敗的關鍵。
3、企業互保、銀行濫貸
2008年之后的4年寬松貨幣政策中,企業擔保成為了銀行審批貸款中最常見的增信方式。在大量貸款額度尋求出口的壓力下,放款的條件一度放寬至“見擔保書就放款”的程度,而擔保企業的資產情況卻未被準確調查。貸款門檻的大大降低和對資金的渴求使得許多企業迅速涌向這一捷徑,導致企業之間互相擔保、企業資產多重擔保的情況普遍。
曾經威名赫赫的老牌特級資質企業位于浙江溫州的中城建設集團,該公司為其他企業擔保3億多元,其他企業為其擔保8億多元,而第一次出現資金周轉困難則是由于信泰集團資金鏈斷裂,中城建設作為其擔保公司之一背上了代償5000萬元的負擔,這5000萬元的代償成為中城建設破產的導火索。
4、民間融資、飲鴆止渴
有些建筑企業即便手上有些資金,也會采取向銀行貸款的方式,來換取企業更大的發展。但近兩年,企業向銀行貸款越來越難,特級一級資質的企業融資相對容易些,二級以下的企業根本融不到資,于是企業更多的債務來自于民間借貸和職工集資。
2015年破產的華豐建設曾在內部進行集資,給出月息1分2厘的高利進行融資,而向高利貸的借款利息甚至超過年化20%,這些龐大的債務和利息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點這免費下載施工技術資料
5、墊資潛規、低價中標
墊資是建筑行業內公開的潛規則,甲方不管有錢沒錢,都要建筑商墊資,沒錢的開發商更要找一家有錢的建筑商來墊資。盡管建筑商對墊資滿腹怨言,卻只能硬著頭皮接受,因為僧多粥少。很多地方所謂的低價中標,讓建筑企業根本沒有利潤,一旦回籠資金不順利、付款不及時,就會產生一連串債務反應,陷入資金困境。如果說墊資是建筑企業倒閉的前奏,那么“低價中標+墊資”則加速了建筑企業的倒閉。
6、掛靠老路、難以為繼
建筑企業若要改變傳統掛靠管理模式,將掛靠項目當作直管項目部來管,就會出現兩個問題:企業有沒有能力管?項目經理愿不愿意讓你管?若不能全面管理,企業也有兩個選擇:第一種選擇:因進項稅額不足,面向1-3%掛靠管理費,10%的稅率下的增值稅將直接讓企業因巨虧而很快倒閉;第二種選擇: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企業法人代表和相關高級管理人員等著坐牢。
7、誠信缺失、自嘗惡果
建筑企業陷入破產困境的一大原因在于誠信缺失。由于多筆債務糾紛,華豐建設被列入了“國家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這讓銀行對其融資更加防范;在企業互保、損失慘重的同時,中城建設被銀行系統列入了風險提示名單,部分銀行隨即對企業停貸,銀行貸款是建筑企業的命脈,銀行斷供造成企業資金鏈斷裂、繼而破產。
8、過渡自信,多元化發展失控
迅速進入與主業不相關的陌生產業領域,實施盲目的多元化戰略,這些企業很快就會陷入轉型發展的困境。擁有150年歷史的德國老牌國際工程公司——菲利普Ÿ霍爾茲曼曾留下了建造德國國會大廈的輝煌,上世紀90年代初,信心滿滿地認為房地產市場必將生機蓬勃,于是自信地邁出多元化的步伐,然而,德國房地產長期低迷、徘徊不前,導致其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到2002年這個建筑巨擘轟然倒下。建筑企業切忌背離其專業優勢特點搞多元化,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企業經營應該與企業的能力相匹配,才能走得好、走得遠。
9、PPP狂熱、盲目跟風
在國家對PPP支持和鼓勵的政策下,PPP的狂熱正甚囂塵上,很多建筑企業堅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戰略方向,積極投身于PPP業務的發展,甚至將核心競爭力定位于PPP業務。我們看到,那些地方財政好的地方政府,并不是那么熱衷于PPP模式,反倒是一些地方財政狀況差的地方政府,推出了大量的PPP項目,對建筑企業而言,尤其是民營企業,在PPP模式上一定要量力而行、謹慎對待:選好項目,爭取早一點退出;選擇財政狀況好的地方政府項目;對于沒有運營收入作保障的PPP項目要謹慎。PPP狂熱、盲目跟風,會使一批沒有核心能力的施工企業失去許多機會,走向失敗。
10、盲目國際化、血本無歸
從波蘭高速公路項目索賠到中國鐵建沙特麥加輕軌項目巨虧,到緬甸密松水電站項目擱置,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埋過大單,也吃過大虧;大名鼎鼎的韓國三星工程公司,2013年在美國和沙特阿拉伯的大型項目出現嚴重虧損,搖搖欲墜的海外業務導致三星工程的整體盈利水平轉贏為虧,近10年以來第一次出現利潤赤字,造成同期公司股價大跌,公司高層人員大動。近兩年,建筑企業國際化、“走出去”風頭正勁,尤其是民營企業、中小型建筑企業,如果不對國際市場環境進行深入分析,不斷梳理、總結、深化海外經驗,盲目的國際化之會讓企業迅速步入死亡的深淵。
1、金三+社保,無力應對
營改增之后,稅率由原有的3%營業稅增加到10%增值稅,進項票取得多少,直接決定了所交納增值稅的多少,而進項取得則要依賴于企業管理水平,作為以粗放式管理著稱的建筑業,這不是一件易事,建筑企業若不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將越來越不能適應新的稅收環境。
2019年1月1日開始社保統一由稅務部門征收,這將對很多建筑企業產生很大的風險。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剛剛發布的“掛證專項整治”,因為由于社保統一由稅務部門征收,獲得社保基本信息已不是難事,對于長期“人證分離”的掛證將是致命技擊,也將加速部分掛靠型建筑企業的倒閉。
2、盲目投資、擴張太快
那些倒下的建筑企業,往往都是盲目擴張、拼命鋪攤子、過渡融資、濫用杠桿,攤子一旦鋪得太大,資金就容易跟不上,此時銀行的抽貸斷貸的后果難以想象。隨著建筑工程企業規模的不斷壯大,那些已經擁有一定市場份額的大型企業集團都面臨著如何拓展經營空間的問題。無論是走擴大企業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的橫向經營擴張之路,還是涉足相關行業進行縱向經營擴張,正確處理擴張與防范風險的矛盾關系都是企業深化經營成敗的關鍵。
3、企業互保、銀行濫貸
2008年之后的4年寬松貨幣政策中,企業擔保成為了銀行審批貸款中最常見的增信方式。在大量貸款額度尋求出口的壓力下,放款的條件一度放寬至“見擔保書就放款”的程度,而擔保企業的資產情況卻未被準確調查。貸款門檻的大大降低和對資金的渴求使得許多企業迅速涌向這一捷徑,導致企業之間互相擔保、企業資產多重擔保的情況普遍。
曾經威名赫赫的老牌特級資質企業位于浙江溫州的中城建設集團,該公司為其他企業擔保3億多元,其他企業為其擔保8億多元,而第一次出現資金周轉困難則是由于信泰集團資金鏈斷裂,中城建設作為其擔保公司之一背上了代償5000萬元的負擔,這5000萬元的代償成為中城建設破產的導火索。
4、民間融資、飲鴆止渴
有些建筑企業即便手上有些資金,也會采取向銀行貸款的方式,來換取企業更大的發展。但近兩年,企業向銀行貸款越來越難,特級一級資質的企業融資相對容易些,二級以下的企業根本融不到資,于是企業更多的債務來自于民間借貸和職工集資。
2015年破產的華豐建設曾在內部進行集資,給出月息1分2厘的高利進行融資,而向高利貸的借款利息甚至超過年化20%,這些龐大的債務和利息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點這免費下載施工技術資料
5、墊資潛規、低價中標
墊資是建筑行業內公開的潛規則,甲方不管有錢沒錢,都要建筑商墊資,沒錢的開發商更要找一家有錢的建筑商來墊資。盡管建筑商對墊資滿腹怨言,卻只能硬著頭皮接受,因為僧多粥少。很多地方所謂的低價中標,讓建筑企業根本沒有利潤,一旦回籠資金不順利、付款不及時,就會產生一連串債務反應,陷入資金困境。如果說墊資是建筑企業倒閉的前奏,那么“低價中標+墊資”則加速了建筑企業的倒閉。
6、掛靠老路、難以為繼
建筑企業若要改變傳統掛靠管理模式,將掛靠項目當作直管項目部來管,就會出現兩個問題:企業有沒有能力管?項目經理愿不愿意讓你管?若不能全面管理,企業也有兩個選擇:第一種選擇:因進項稅額不足,面向1-3%掛靠管理費,10%的稅率下的增值稅將直接讓企業因巨虧而很快倒閉;第二種選擇: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企業法人代表和相關高級管理人員等著坐牢。
7、誠信缺失、自嘗惡果
建筑企業陷入破產困境的一大原因在于誠信缺失。由于多筆債務糾紛,華豐建設被列入了“國家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這讓銀行對其融資更加防范;在企業互保、損失慘重的同時,中城建設被銀行系統列入了風險提示名單,部分銀行隨即對企業停貸,銀行貸款是建筑企業的命脈,銀行斷供造成企業資金鏈斷裂、繼而破產。
8、過渡自信,多元化發展失控
迅速進入與主業不相關的陌生產業領域,實施盲目的多元化戰略,這些企業很快就會陷入轉型發展的困境。擁有150年歷史的德國老牌國際工程公司——菲利普Ÿ霍爾茲曼曾留下了建造德國國會大廈的輝煌,上世紀90年代初,信心滿滿地認為房地產市場必將生機蓬勃,于是自信地邁出多元化的步伐,然而,德國房地產長期低迷、徘徊不前,導致其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到2002年這個建筑巨擘轟然倒下。建筑企業切忌背離其專業優勢特點搞多元化,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企業經營應該與企業的能力相匹配,才能走得好、走得遠。
9、PPP狂熱、盲目跟風
在國家對PPP支持和鼓勵的政策下,PPP的狂熱正甚囂塵上,很多建筑企業堅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的戰略方向,積極投身于PPP業務的發展,甚至將核心競爭力定位于PPP業務。我們看到,那些地方財政好的地方政府,并不是那么熱衷于PPP模式,反倒是一些地方財政狀況差的地方政府,推出了大量的PPP項目,對建筑企業而言,尤其是民營企業,在PPP模式上一定要量力而行、謹慎對待:選好項目,爭取早一點退出;選擇財政狀況好的地方政府項目;對于沒有運營收入作保障的PPP項目要謹慎。PPP狂熱、盲目跟風,會使一批沒有核心能力的施工企業失去許多機會,走向失敗。
10、盲目國際化、血本無歸
從波蘭高速公路項目索賠到中國鐵建沙特麥加輕軌項目巨虧,到緬甸密松水電站項目擱置,中國企業在國際化的過程中,埋過大單,也吃過大虧;大名鼎鼎的韓國三星工程公司,2013年在美國和沙特阿拉伯的大型項目出現嚴重虧損,搖搖欲墜的海外業務導致三星工程的整體盈利水平轉贏為虧,近10年以來第一次出現利潤赤字,造成同期公司股價大跌,公司高層人員大動。近兩年,建筑企業國際化、“走出去”風頭正勁,尤其是民營企業、中小型建筑企業,如果不對國際市場環境進行深入分析,不斷梳理、總結、深化海外經驗,盲目的國際化之會讓企業迅速步入死亡的深淵。
本文標簽:導致建筑企業倒閉的十個大坑
* 由于無法獲得聯系方式等原因,本網使用的文字及圖片的作品報酬未能及時支付,在此深表歉意,請《導致建筑企業倒閉的十個大坑》相關權利人與機電之家網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