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造價土建科目常考“數字”匯總
數字1/1%
①當圈梁遇到洞口不能封閉時,應在洞口上部設置截面不小于圈梁截面的附加梁,其搭接長度不小于1m,且應大于兩梁高差的2倍,但對有抗震要求的建筑物,圈梁不宜被洞口截斷。
②路肩橫向坡度一般應較路面橫向坡度大1%。
③停放場的最大縱坡與通道平行方向為1%,與通道垂直方向為3%。出入通道的最大縱坡為7%,一般以小于等于2%為宜。
④水泥砂漿抹灰層應在抹灰24h后進行養護。
⑤經驗表明,噴射混凝土,噴頭與噴射作業面的最佳距離為1m。
⑥不排水挖土下沉。若沉井穿過的土層中有較厚的亞砂土和粉砂土,地下水豐富,土層不穩定,有產生流砂的可能性時,沉井就宜采用不排水挖土下沉,下沉中要使井內水面高出井外水面1-2m,以防流砂。
數字3/3%
①住宅建筑按層數分類:1~3為低層住宅,4~6層為多層住宅,7~9層為中高層住宅,10層及以上或高度大于28m為高層住宅。
②平屋頂結構找坡的坡度宜為3%。
③水泥強度是指膠砂的強度而不是凈漿的強度,在標準溫度(20℃±1℃)的水中養護,測3d和28d的試件抗折和抗壓強度,以規定齡期的抗壓強度和抗折強度劃分強度等級。
④濕度小的黏性土挖土深度小于3m時,可用間斷式水平擋土板支撐。
⑤為了防止發生離析現象,混凝土自高處傾落的自由高度不應超過2m,在豎向結構中限制自由高度不宜超過3m,否則應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動溜管使混凝土下落。
⑥卷材的鋪貼方向當屋面坡度小于3%時,宜平行于屋脊鋪貼。
數字5
①侵入巖又分為深成巖(形成深度大于5km) 和淺成巖(形成深度小于5km)。
②寬張裂隙>5mm。
③埋深大于等于5m或埋深大于等于基礎寬度4倍的基礎稱為深基礎;埋深為0.5~5m或埋深小于基礎寬度的4倍的基礎稱為淺基礎。基礎埋深的原則是在保證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盡量淺埋,除巖石地基外,不應淺于0.5m。
④砌石路基,基底面以1 : 5向內傾斜。
⑤護肩路基高度一般不超過2m,其內外坡均直立,基底面以1 : 5坡度向內傾斜。
⑥護腳由干砌片石砌筑,斷面為梯形,頂寬不小于1m,內外側坡坡度可采用1 : 0. 5~1 : 0. 75,其高度不宜超過5m。
⑦停車場的出口與入口宜分開設置,單向行駛的出(入)口寬度不得小于5m,雙向行駛的出(入)口寬度不得小于7m。小型停車場只有一個出入口時,出(入)口寬度不得小于9m。
⑧一般開挖深度在5m以內的稱為淺基坑(槽),開挖深度大于或等于5m的稱為深基坑(槽)。
⑨對松散、濕度大的土可用連續式水平擋土板支撐,挖土深度可達5m。
⑩輕型井點單排布置適用于基坑、槽寬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過5m的情況。
⑪當室外日平均氣溫連續5日穩定低于5℃時,應采取冬期施工措施。
⑫一般當覆蓋層厚度小于5m時,可考慮明挖法。
數字7/14
①砌體砌筑時,混凝土多孔磚、混凝土實心磚、蒸壓灰砂磚、蒸壓粉煤灰磚等塊體的產品齡期不應小于28d。
②填充墻與承重主體結構間的空(縫)隙部位施工,應在填充墻砌筑14d后進行。
③氣壓焊當不同直徑鋼筋焊接時,兩鋼筋直徑差不得大于7mm。
④混凝土的自然養護應符合下列規定:
a.應在澆筑完畢后的12h以內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并保濕養護;干硬性混凝土應于澆 筑完畢后立即進行養護。當日最低溫度低于5℃時,不應采用灑水養護。
b.混凝土澆筑后應及時進行保濕養護,保濕養護可采用灑水、覆蓋、噴涂養護劑等方式,混凝土灑水養護的時間: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不應少于7d;采用其他品種水泥時,養護時間應根據水泥性能確定;采用緩凝型外加劑、大摻量礦物摻和料配制的混凝土,不應少于14d;抗滲混凝土、強度等級C60及以上的混凝土,不應少于14d;后澆帶混凝土的養護時間不應少于14d;地下室底層和上部結構首層柱、墻混凝土帶模養護時間,不宜少于3d。
⑤溝槽、基坑、一般土方的劃分為:底寬≤7m且底長>3倍底寬為溝槽;底長≤3倍底寬且底面積≤150m2為基坑;超出上述范圍則為一般土方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