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拉筋: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6(計算工程量時用¢6.5來計算)
當梁寬>350時,拉筋直徑為¢8
拉筋單長=梁寬-2*保+2* max(10d,75)
拉筋根數(shù)=[(凈跨長-50*2)/(非加密區(qū)間距*2)+1]*(腰筋根數(shù)/2)
9.附加吊筋:
吊筋單根長度=次梁寬+2*50+2*(梁高-2保)/sin45°(sin60°)+2*20d
當主梁高≤800時,吊筋角度為45度;當主梁高>800時,吊筋角度為60度.
備注:主次梁相交處,注意附件的箍筋
10.屋面框架梁
屋面梁上部通長筋=總凈跨長+左錨固+右錨固+搭接長度*搭接個數(shù)
搭接長度:如為機械連接或焊接連接時,搭接長度為0
左(右)錨固長度=支座寬-保護層+梁高-保護層(保:為柱的保護層)
板鋼筋
1.板底受力筋單根長度=凈跨長+左伸長度+右伸長度+彎鉤長度*2
板面受力筋單根長度=凈跨長+錨固長度*2
板底受力筋根數(shù)=板面受力筋根數(shù)=分布范圍/板筋間距+1
伸出長度:端支座為梁、圈梁、剪力墻時,伸出長度= max(1/2支座寬,5d)
端支座為砌體墻時,伸出長度=max(1/2墻厚,120,板厚)
180°彎鉤長度=6.25d(當鋼筋為一級鋼時,末端需加180°彎鉤)
錨固長度:支座寬-保護層≥la時,直錨,直錨長度=la
支座寬-保護層<la時,彎錨,彎錨長度=支座寬-保護層+15d
分布范圍=凈跨長-1/2板筋間距*2
2.端支座板負筋長度=錨入長度+板內凈尺寸+彎折長度
中間支座板負筋長度=左標注長度+右標注長度+彎折長度*2(注意標注的長度是否含支座寬)
負筋根數(shù)=布筋范圍/板負筋間距+1
錨入長度:支座寬-保護層≥la時,直錨,直錨長度=la
支座寬-保護層<la時,彎錨,彎錨長度=支座寬-保護層+15d
彎折長度:板厚-保護層*2(保護層為板的保護層)
布筋范圍:凈跨長-1/2板筋間距*2
3.分布筋單根長度=凈跨(軸線)長度-負筋標注長度*2+搭接長度*2
搭接長度:分布筋與負筋的搭接長度為150mm
端支座分布筋根數(shù)=(負筋板內凈長-1/2板分布筋間距)/分布筋間距+1
中間支座分布筋根數(shù)=(左側板內凈長-1/2板分布筋間距)/分布筋間距+1
+(右側板內凈長-1/2板分布筋間距)/分布筋間距+1
獨立基礎鋼筋
1.獨立基礎底板長度<2500時
X方向底板鋼筋單根長度=X方向的基礎邊長-2*保護層
X方向底板鋼筋根數(shù)=(Y方向的基礎邊長—min(75,S/2)*2)/S+1
S為X方向獨立基礎鋼筋的分布間距
Y方向底板鋼筋單根長度=Y方向的基礎邊長-2*保護層
Y方向底板鋼筋根數(shù)=(X方向的基礎邊長—min(75,S/2)*2)/S+1
S為X方向獨立基礎鋼筋的分布間距
2.獨立基礎底板長度≥2500時
X方向底板鋼筋單根長度:
①外側鋼筋單根長度=X方向的基礎邊長-2*保護層
外側鋼筋根數(shù):2根
②其余鋼筋單根長度= X方向的基礎邊長-保護層**.1* X方向的基礎邊長
其余鋼筋根數(shù)=(Y方向的基礎邊長—min(75,S/2)*2)/S-1
Y方向底板鋼筋單根長度:
①外側鋼筋單根長度=Y方向的基礎邊長-2*保護層
外側鋼筋根數(shù):2根
②其余鋼筋單根長度= Y方向的基礎邊長-保護層**.1* Y方向的基礎邊長
其余鋼筋根數(shù)=(X方向的基礎邊長—min(75,S/2)*2)/S-1